初秋的北京,天气微凉,位于城西的一家击剑俱乐部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金属剑身相击的清脆声响、运动鞋与剑道摩擦的吱呀声、孩子们清脆的呐喊与教练的指导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充满活力的交响乐,剑道上,一个个身着白色击剑服、头戴护面罩的小小身影,正手持花剑,或凝神静气,或迅猛出击,场边,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静静地站着,目光追随着孩子们灵活移动的步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看到孩子们重新回到剑道上,尽情奔跑、跳跃、思考、对抗,享受这项运动最本真的快乐,这是我们所有击剑教育工作者最高兴的事。”在接受采访时,王钰开门见山地表达了他的喜悦与期盼。
过去的一段特殊时期,对全球体育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面向青少年的体育培训更是首当其冲,击剑,这项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的运动,因其对场地、面对面对抗和持续训练的高要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线下训练长时间暂停,比赛延期或取消,孩子们只能隔着屏幕,在家中有限的空间里进行一些基础动作的练习。
“那段时间,我们都很焦虑。”王钰坦言,“击剑不仅仅是一项身体运动,它更强调专注、礼仪、策略和临场应变,长时间的隔离,不仅可能让孩子们的体能和技术生疏,更让人担心的是,他们会失去对这项运动的热情和‘剑感’。”

作为协会副秘书长,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的击剑推广者,王钰和他的同事们在此期间并未停下脚步,他们积极组织各俱乐部教练开展线上教研,探讨如何在特殊时期保持教学质量和与学员的联结;他们策划了多场线上击剑挑战赛和知识讲座,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在线剑道社区”,维系着他们对击剑的关注与兴趣。
“我们做了很多尝试,客厅击剑体能挑战’、‘击剑历史与礼仪小课堂’等等,就是想告诉孩子们,击剑的精神内核——尊重、智慧与勇气,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修炼和保持。”王钰说,“但我们心底都明白,击剑的灵魂,终究在那一方实实在在的剑道上。”
随着形势好转,训练场馆逐步恢复开放,王钰和北京市击剑协会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协助各击剑俱乐部严格按照相关指引,落实场馆消毒、控制人流、健康监测等安全措施,为孩子们重返剑道保驾护航,他们深知,安全、安心的环境,是让孩子们重拾快乐的基础。

“复训初期,我们并没有急于要求孩子们立刻恢复到之前的竞技状态。”王钰强调,“我们的首要目标是‘恢复感受’,让他们重新体验手持剑柄的感觉,重新聆听剑尖划破空气的声音,重新感受汗水在剑道上挥洒的畅快,技术可以慢慢找回,但对运动的热爱和享受,需要被小心呵护。”
协会鼓励教练们在恢复训练阶段,更多地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基础练习和游戏性质的对抗,降低竞技性,提升参与感和愉悦感,他们希望击剑训练营不再是单纯追求成绩和名次的地方,而是能成为孩子们释放天性、收获友谊、锻炼意志的快乐天地。
“令我非常感动的是,孩子们回归的热情和适应能力远超我们预期。”王钰动情地描述道,“你能看到,即使隔着护面,也能感受到他们眼睛里闪烁的光芒,那种久别重逢的兴奋,那种在剑道上自由移动、全力冲刺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很多家长也反馈,孩子来训练一次,整个一周的精神状态都变得不一样了,更加开朗和自信。”
在王钰看来,这段特殊的经历,反而让体育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大众对青少年体育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击剑运动对于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远不止于强身健体或掌握一门技能,它培养的专注力、独立思考能力、面对胜负的平常心以及恪守礼仪的品格,将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我们希望传递这样一种理念:击剑是孩子们可以终身喜爱的朋友,它既能给予他们挑战的激情,也能提供心灵的慰藉。”王钰说,“当前,我们正致力于推动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和高质量发展,优化赛事体系,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让更多孩子能够接触并爱上这项充满魅力的运动。”
采访结束时,俱乐部里的训练仍在继续,一个小队员在实战练习中得分,兴奋地跳了起来,护面下传出清脆的笑声,王钰望着那个方向,眼神温和而坚定。
“听,这就是最动听的声音。”他微笑着说,“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并在这种快乐中茁壮成长,是我们不变的初心和持续前进的动力,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们相信,只要心怀这份对运动的热爱与对孩子的关爱,中国击剑的幼苗们,必将在剑道上画出更美的人生轨迹。”
评论